
升旗仪式
沿红河谷,顺滇越铁路南下,高山丛林的尽头是一个被界河包裹着的国门口岸——河口口岸。每天清晨,雄壮的国歌伴着清风雨露和人们满腔的激动在这里荡漾开来,身着橄榄绿军装的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河口边防检查站国门仪仗队官兵将五星红旗升起在国门前,军人使命伴随着国旗一同升腾。
每一次升旗都拔节荣誉与使命
服务高层会晤
冬季是河口一年最凉爽舒适的时节。每天6点30分,军号声照例划破宁静的营区,不多时分,河口边检站训练场热闹起来。国门仪仗队全体官兵跑步、踢正步、练摆臂、练踢腿定位、队列训练,收操后,洗漱、吃早餐、换礼服、佩戴装具、擦拭礼宾枪…
训练中纠正动作
战士吴佳和站在警容镜前从头到脚整理着服装,把领花戴结实,把绶带理顺,觉得很是熨帖,他满意地笑了。这个95后小伙子,两年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能穿上这样威武潇洒的礼服,能成为国门前的升旗手。
7时55分,口岸监护栏外早已人潮涌动,国内外游客举着“长枪短炮”抢占有利位置。身高一米八二的升旗手王建均擎着国旗,行走在队伍最前面,他双目圆睁,神情庄重。
庄严的时刻终于来到了,王建均和护旗手跨上汉白玉台阶,立定,挂旗,抛旗,敬礼,国歌响起,随着节奏,王建均轻轻拉着绳索,此刻,除了音乐声,除了迎风飘扬的国旗外,周围的画面似乎凝固了,随着最后一个音符嘎然而止,国旗“当”的一声触到顶端,丝毫不差。监护栏外又恢复了喧嚣,掌声、赞扬声、欢笑声纷然响起。
王建均说:“伴随着每一次升旗,我心里都会升起强烈的军人使命感和荣誉感,守好国门,升好国旗,展示风采,这便是我们最大的使命。”
每一寸进步都见证成长与艰辛
走进这个部队历史馆部队岗亭图片,一组组实物和老照片见证了国门仪仗队的历史轨迹。
1952年5月,河口边检站挂牌成立,官兵三人一组每周在口岸升一次国旗。那时的老口岸,蜷缩在一棵龙眼树下,岗亭前是一尊水泥砌成的国旗台,一根竹子做成的旗杆。尽管如此,官兵们仍然风雨无阻的升降国旗。
2001年1月,新南溪河口岸正式通关,中国在国门前建造了汉白玉国旗台,高高耸立的国旗杆伸向蓝天,与中越102号界碑相映成辉。来边城旅游的人,都会到口岸站在界碑前留个影,或是早起,观看边检官兵的升旗仪式。
2004年10月1日,23人的国旗班首次亮相滇南国门,已成规模的持枪方队和威武的阵容轰动了整个边城,并引起多家新闻媒体关注。
2014年初,该站将国旗班正式更名为“国门仪仗队”,23人拓展至40人,礼宾刀加入方队,崭新的一页至此翻开。
荣耀的花环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要想成为国门仪仗队的一员,必须接受艰辛的磨练。河口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每年从4月到10月都是高温、高湿天气。漫长的夏季里,站在太阳底下,即使一动不动也会大汗淋漓。要想成为合格的护旗手,必须要过“三关”,站功、走功、枪功缺一不可。
队长袁顺玺介绍,作为仪仗队,持枪动作最重要,人枪合一是关键,操枪训练不掉几层皮、瘦几斤肉是达不到训练效果的。不管是托枪、举枪、扛枪,动作都必须定点定位,而且“三把枪”要想体现精神气,每个动作必须要响亮、利落。河口最热的时候,室外温度高达45℃,官兵们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成硬绑绑的汗渍,许多人皮肤过敏发了炎,甚至长了大块大块的汗斑。
“即使这样,官兵们每天训练也要拍枪1000多次,一把礼宾枪重3.86公斤,战士们经常一举就是一下午,训练之后手腕完全没有力量,有时吃饭时拿筷子都吃力。”袁顺玺说。
每一张面孔都有着故事与感动
为凸现专业化,国门仪仗队经常组织队员观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视频部队岗亭图片,观看电影《大阅兵》,讲国旗护卫队的励志故事,还从昆明陆军学院请来教员进行专业化指导和编排。
今天,国门仪仗队的队员大都是90后战士,每一个队员的背后都有一份对国旗的情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王建均就是被战友们津津乐道的英模代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时,正在老家雅安休假的王建均换上迷彩服,主动加入武警38师8740部队救援队展开救援,三天三夜未合眼奋战在救灾一线。
李光生在队员里头算是年龄较大的,“或许很快就要退伍了,希望多有几次大的升旗活动,以后退伍了,肯定会怀念这种生活的。”李光生说。
新阵容新使命。2016年元旦,国门仪仗队官兵着最新式武警礼宾服亮相国门口岸,与河口瑶族自治县300余名干部、群众、学生和少数民族代表在口岸升国旗,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激发了现场所有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全县人民“全面建小康、迈向新征程”的神圣使命感。
巡逻铁路
随着边疆经济的迅猛发展,面对口岸日趋复杂的反恐形势,河口边检站党委思索着,既然国门仪仗队带给人们这么多的触动和启迪,传递着这么多的正能量,能否把它的功能拓展开来,除了升好国旗,能否在边检服务部队岗亭图片(部队玻璃岗亭),维护口岸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该部队政委钟海荣说:“国门仪仗队员都是部队的精干力量,今后,它不仅是一支国门仪仗队,而且还是边防检查的服务队以及口岸反恐维稳的战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