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志愿服务“不打烊”。
国庆黄金周,在泉城大街小巷,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人:在景区、车站、机场,他们或披红色绶带,或戴红色袖标,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引导服务;在主要交通路口,他们帮助维持秩序、协助交通疏导、劝阻不文明行为;在社区,他们义务打扫卫生、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组织文艺演出;在敬老院和福利院志愿服务岗亭图片(黑龙江服务志愿平台),他们为老人整理内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不休假”的志愿服务成为国庆最美“风景线”
国庆期间,受冷空气影响,连日来济南持续低温阴雨,持续的低温湿冷“攻击”,让市民直呼吃不消。而寒气逼近,济南古城保护志愿者的身影却始终坚守在古城中,成了冷风中让人温暖的志愿“热”。
“你好,请问附近有没有核酸检测点?”
“有的,您从前面超市路口右转,直走就到了,那里有个24小时的检测点。”
假期前几日,受阴雨天气影响,历下区泉城路上一改往日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位于泉城路上的古城保护志愿服务岗亭在绵绵的秋雨中显得格外醒目。
在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份关切、一片温情”的标语显得格外温馨。每当有市民游客进入岗亭,志愿者都会热情地接待并为其提供帮助。“因为天气预报说国庆期间降雨降温,我们早早地就准备好了爱心雨伞、口罩和应急药品,每天烧好热水随时为大家服务。”志愿者王海东说。
“这么冷的天,我都不愿意出门。但是看到志愿者在岗亭为市民游客服务的身影,觉得很暖心。”市民李女士说。
国庆期间,每天都有志愿者自发报名来岗亭为市民游客提供服务。他们当中有退休的老干部,用“老有所为”诠释人生最美价值;有携手做志愿者的夫妻,让我们看到“有一种浪漫,叫夫妻同当志愿者”;还有各行各业的热心市民志愿服务岗亭图片,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爱心,我们从不缺席”。是这些平凡又不凡的志愿者,日复一日坚守在古城志愿服务的一线,没有振聋发聩的语言,只有忙碌的身影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用真诚的行动,默默无闻地守着自己热爱的志愿服务岗。
细致贴心的志愿服务为“天下第一泉”添魅力
国庆假期以来,一场持续三天的强降雨助力趵突泉地下水位不断上涨。10月6日,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地下水位达到30.25米,刷新了1966年以来最高地下水位纪录,这样的奇景让无数游客为之所震撼,景区热度持续升温,人潮涌动。
景区内,一抹抹“志愿红”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广大游客提供美好的出游体验。在各个园区的游客中心、出入口处、展室展园内,随处可见“红马甲”忙碌的身影,他们面带微笑为游客们送上贴心服务,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志愿者们配合景区工作人员开展三扫一测、购票指导等工作,并在现场维持秩序、热心为游客提供入园信息登记、文明引导、咨询服务等多方面服务,积极宣传文明旅游的公益理念,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号召广大游客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注重文明礼仪、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争做文明传播者。同时,在趵突泉园区的五三堂、李清照纪念堂持续开展义务讲解,为游客和社会团体进行爱国主义和廉洁文化教育,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景区还在各园区内的醒目位置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配备完善急救药品、针线包、工具箱等便民用品,为游客提供主动、贴心服务,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安全出行,营造文明旅游环境氛围。在景区内,志愿者们积极为游客指路,搀扶老人孩童,提醒游客做好安全防护。在志愿者们耐心、热情的服务下,广大游客的文明旅游意识明显增强,不文明现象大幅减少。热情周到的暖心服务,让游客们赞不绝口。
志愿服务是温暖是责任更是一种新老传承
“阿姨,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10月5日下午,一个稚嫩的声音吸引了来古城保护志愿服务岗亭寻求帮助的市民。只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身着志愿者马甲,有模有样地站在岗亭服务窗口旁,充满童稚的面孔上满是认真的神情。
这名小志愿者叫张旻泽,今年刚满10岁。别看她年龄小,工作流程却是相当“老练”,指引路线、发放口罩……她样样清楚。
原来,张旻泽是济南文化东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的奶奶是济南古城保护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吴明老师。“这几年奶奶一直在做志愿者,她回到家会跟我讲古城的故事,教育我要有爱心,乐于助人,所以我让奶奶带上我一起来!”面庞虽显稚嫩,肩膀却有担当。
奶奶牵起她的小手穿梭在泉城路上,认真地清理绿化带里的垃圾、墙角的烟头,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过往路人诠释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文明理念。
今天,走在泉城街头,总能看到不同团队、不同门类的志愿者,有指引交通的,有敬老扶幼的,有保护环境的。越来越多的人抽出时间做志愿者,人们逐渐超越了单方面施与的观念,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在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今天当志愿者队伍建立起了群众基础,从小学里的学童,到两鬓斑白的老人,大家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之中去,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串联起来志愿服务岗亭图片,点亮的则是这座城市文明的光芒。
(文/图本报记者郭哲启 通讯员鲍旭)